中國四大領域投資不過剩
時間:2014-02-20 來源:工商聯官網
“部分制造業產能過剩,誤導了投資者對中國市場的判斷。實際上,中國現階段仍有四個領域投資不過剩,并有望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在18日此間舉行的“2014·第一財經上海浦東新年論壇”上,國家信息中心首席經濟學家范劍平認為投資仍是拉動中國經濟穩定增長的主要動力,而四個不存在過剩的投資領域值得海內外投資者密切關注。
一是服務業。據國家信息中心統計,2013年前10個月,全國民間固定資產投資達22.34萬億元人民幣,比上一年同期名義增長23.4%,民間固定資產投資占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為63.5%。其中,民間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最快的三個行業全部是服務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行業同比增長41.2%,衛生和社會工作行業同比增長40.7%,文化、體育和娛樂行業同比增長39.4%。
二是為消費服務的基礎設施投資不過剩。例如,在許多城市出現交通擁堵的情況下,方便快捷的公共交通與私家汽車有機結合的高效交通體系,仍有巨大需求。據國家信息中心統計,2013年前三季度,全國基本建設投資同比增長25.1%,增幅比上一年同期加快六個百分點,說明相關基礎設施投資需求依然較大。
三是現代制造業投資不過剩。據國家信息中心統計,2013年1-10月,全國制造業投資12.13萬億元,同比增長19.1%,其中民間投資制造業10.25萬億元,同比增長21.9%。在東部沿海發達地區,以機器取代人工的自動化設備更新投資以及針對霧霾等環境污染的環保設備投資,成為現代制造業兩大新熱點。
四是一二線城市房地產不過剩。范劍平認為,近年來,中國一二線城市一直保持人口較快流入,常住人口明顯高于戶籍人口,相應的,住房剛性需求較大,有的一二線城市房地產市場“供小于求”。范劍平分析認為,還有兩大雄厚的證據足以證明,一二線城市房地產將在很長一段時間之內持續堅挺。
一方面,目前我國的人口日益向大城市集中,根據統計,代表未來需求潛力的常住戶籍人口中,一線城市均值高達1.84,二線城市1.21,三線城市0.98,四線城市0.8,數值越低說明人口外流越嚴重,而人口向大城市集中,也符合經濟規律,即節約土地,集中人才,降低城市成本,公共資源有效得到配置和均等化;另一方面,我國的公共資源如教育、衛生、養老、交通等,絕大多數集中在北上廣等一線城市,其他的二線資源則集中在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和副省級城市之中,三四線城市人口向一二線城市集中,資源也相對向一二線城市靠攏,這幾大趨勢都決定了,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一二線城市的地產樓市將持續保持堅挺。
范劍平認為,自2011年以來,中國經濟增長從10%降到8%左右,意味著中國經濟進入了由高速增長期向低速增長期的過渡期。在較長時間的過渡期里,中國經濟仍有望保持“中高速”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