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遷市工商業聯合會 宿遷市經濟和信息委員會
2011年是“十二五”的開局之年,也是攻堅克難、奮發有為的一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市上下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緊緊圍繞“推進更大突破、實現全面小康”的奮斗目標,全面實施“六大戰略”,以“三量提升”為重點,大力推進“七化進程”,創新思路,努力以全民創業的大實踐、民營經濟的大發展推動宿遷經濟社會的大突破、大跨越。
一、全市民營經濟發展的基本情況
2011年,全市新增個體工商戶6.38萬戶,私營企業1.114萬家。截至2011年底,全市民營企業累計注冊3.79萬戶,民營企業注冊資本總額達888.16億元。民營經濟為我市實現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并在運行上呈現出以下特點:
(一)民營經濟平穩健康發展。2011年,市委、市政府面對復雜多變的宏觀環境,及時采取了措施,推動民營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工業經濟量質齊升。規模以上民營企業實現工業增加值233.81億元,增長32.8%;實現主營業務收入954.14億元,增長49.1%;利稅總額99.84億元,增長57.2%;利潤總額72.16億元,增長55.3%。農業生產再創佳績。三縣兩區現代農業產業園全部獲批省級園區,運河灣現代農業產業園獲批國家農業產業化示范基地。蘇北花卉、金水集團被評為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服務業發展勢頭強勁。服務業實現增加值494億元,增長12.1%。
(二)民營工業產業集群初具規模。我市緊緊圍繞大項目突破,大力實施“規模企業上臺階”、“微小企業進規!钡裙こ。綠陵化工、禾友集團、彩塑包裝、龍嫂食品等本土企業不斷發展壯大,恒力工業園、翔盛粘膠、金鑫軋鋼、娃哈哈飲料、匯源果汁等國內龍頭企業相繼落戶。初步形成了釀酒食品、紡織服裝、林木加工、機械電子以及新興產業等五大支柱產業。2011年共實現銷售收入1088.1億元,占規模以上企業的78%。
(三)民營企業上市實現歷史跨越。民營企業上市意識明顯增強,積極性不斷提高。2011年實現2家民營企業上市,秀強股份于2011年1月13日在深圳創業板上市,首發融資8.05億元;雙星新材料于2011年6月2日成功登錄中小板上市,首發融資28.6億元,融資總額達36.65億元,增強了民營企業的直接融資能力。目前,精科電氣、綠陵化工、金蘇能源、勇仕照明等一批知名本土企業目前也在積極籌劃上市。
(四)民營企業綜合競爭力不斷提升。品牌創新成效顯著。2011年,“玖久”、“SPCC”獲批中國馳名商標。民營企業與高校院所共建院士工作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研發機構,指導加強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開發。全年新建企業研發機構230多家,實現了研發機構覆蓋50%規模以上企業的目標;新增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0家,累計達36家;新增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74家,累計達250家。全年共開發市級以上新產品、新技術220個,其中105個通過省級鑒定,5個企業技術中心通過省級認定。
(五)民營企業經營狀況良好。2011年,全市民營經濟上繳稅金25.39億元,同比增長25.94%,高于全省平均增幅1.79個百分點。其中上繳國稅13.77億元,增長23.39%;上繳地稅11.35億元,同比增長29.56%。至去年底,全市民營企業從業人員達87萬人,比去年同期凈增7萬多人。勞動者報酬已達77.3億元,同比增長21.22%。釀酒食品、紡織服裝、林木加工、機械電子四大百億級產業實現銷售收入898.06億元,增長45.9%,占規模以上工業的64.3%;以新能源、新材料為主體的新興產業增勢強勁,實現銷售收入200億元,增長38%。
二、促進全市民營經濟發展的主要舉措
(一)大力推進民營企業擴量升級
1、積極拓寬民營資本投資領域。一是落實“非禁即允”登記原則,進一步放寬企業經營范圍核定、住所(經營場所)使用證明審查、企業名稱登記限制,下放企業登記注冊權限,嚴格執行重大項目跟蹤服務、疑難登記事項集中會商等制度辦法,基本實現市場主體無障礙準入。2011 年,全市新增個體工商戶63842戶,同比增長14.68% ;新增私營企業11145戶,同比增長34.9%;新登記外資企業法人34戶。二是推進創投機構設立,促進市產業發展集團與蘇州創投機構合作設立投資基金,注冊資本2億元。積極設立創業投資引導資金,成立了6家創業投資企業,利用省市創投引導資金,引導這些創投機構重點投向民營企業投資的新能源、新材料、軟件和服務外包等領域。
2、推動民營企業加快轉型升級。一是按照國家有關產業政策,對民營企業積極進行引導,組織開展中小企業創新型、科技型、高成長型認定和培育活動,全年獲批省級“三型”企業63家。二是積極為企業轉型升級申報、爭取技術改造、節能、創新創業等方面的扶持政策,不斷鼓勵民營企業抓轉型、快升級,全年累計為民營企業爭取國家和省級資金1.32億元。三是積極實施“新興產業倍增計劃”,編制了《宿遷市高技術產業(新興產業)“十二五”規劃》,確定了27家新興產業重點企業和37個新興產業重點發展項目。
3、鼓勵民營企業實施名牌戰略。一是大力實施商標戰略,指導申報“洋北西瓜”、“泗洪大閘蟹”等2件地理標志商標,成功培育“玖久”、“SPCC”等3件馳名商標和“禾友”等8件省著名商標。二是指導創建江蘇名牌22個,宿遷名牌72個,組織20家民營企業開展境外商標注冊和境外認證,共獲得境外注冊商標6個,認證23項;開展了“2011-2013年度宿遷市重點培育和發展的國際知名品牌”評選工作,民營企業入選率占78%。
(二)不斷加大對民營企業扶持力度
1、積極給予財政資金支持。全市安排專項扶持資金扶持民營企業115家,有效推動了民營企業轉型升級,對市區小微民營企業2010年度創業貸款給予財政貼息補助192.5萬元,惠及市區小微企業130戶?己藘冬F金融機構獎勵和補助共計607.06萬元,大力度地支持和鼓勵各類金融機構加大對民營企業融資的支持。
2、進一步拓寬民營企業融資渠道。一是舉辦3次全市銀企洽談會,幫助民營企業擴大融資,達成合作項目共1794個,協議融資額224.05億元。二是開展了聘請“中小企業顧問”活動,從市區銀行選派100名業務骨干到民營企業定點幫辦,有針對性地幫助民營企業解決融資難題,為市區民營企業提供應急互助借款100次,金額達3.52億元。三是不斷完善融資擔保體系建設,吸引民間資本設立擔保公司43家,利用民資19.98億元,擴大了擔保能力,全年共發放擔保貸款137億元,同比增長66.4%。
3、大力鼓勵民營企業引進高層次人才。一是指導民營企業引進創業創新領軍人才60人,其中42人獲得市“創業創新領軍人才集聚計劃”支持,落實人才資金2300萬元,18人獲得省“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引進計劃”支持,落實人才資金1100萬元;幫助民營企業引進各類緊缺人才519名,共獲得省“蘇北急需人才引進資金”507萬元;幫助民營企業柔性引進外協專家350名;組織130名民營企業家到北大、清華等名校進行培訓。二是積極引導各類人才進民營企業就業創業,去年共舉辦了14場招聘會,參加招聘的民營企業達780多家次,達成就業意向1.1萬余人。全年為企業提供人才和技術服務3000次以上,培育省民營科技企業95家,年獲專利800多家。
(三)全力優化民營企業發展環境
1、試行重點民營企業定向跟蹤服務制度。在部分重點民營企業實施定向跟蹤服務制度,對省認定的高成長型企業、科技型企業、創新能力建設示范企業、省公共技術服務示范平臺開展有針對性、個性化、特色化服務。
2、積極為民營企業提供具有針對性、實效性的服務。一是組織召開支持宿遷發展實現更大突破稅企高層懇談會,現場解決民營企業提出的涉稅問題,建立了涉稅問題快速反應綠色通道。二是堅持壓縮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環保設施竣工驗收等審批項目的辦結時限,主動為民營企業提供國家淘汰的落后生產工藝、設備的相關信息。
3、積極開展民營企業發展宣傳活動。去年,我市集中表彰了2009-2010年全市“民營企業50強”、“20名杰出民營企業家”、“100名創業之星”。在市主流媒體開辟專欄,及時報道民營經濟發展最新情況。并與江蘇科技報開展廣泛合作,在江蘇科技報開辟《民營企業在宿遷》專版,發表宣傳文章60多篇。
三、全市民營經濟發展中值得關注的問題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必須清醒地看到,全市民營經濟發展中還存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一是融資難題很難緩解,企業流動資金緊張。企業融資渠道狹窄、對銀行貸款需求量大與當前銀行等金融部門供給能力有限、動力不足的矛盾。二是原材料價格上漲過快,對生產經營成本造成了直接影響,擠壓企業利潤空間。三是勞動力成本上漲快,企業生產經營負擔重。企業普遍存在勞動力成本上漲過快,用工難、用工貴現象并存。四是企業稅費負擔較重,生存環境需進一步改善。
四、2012年民營經濟發展主要思路
基本思路:按照市委、市政府堅持“三量提升”、實施“六大戰略”、推進“七化進程”的總體部署,突出“穩中求進、進中求好、好中求快”的工作導向,以抓創新、調結構、促轉型、保增長為主線,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大力發展新興產業,加快工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加速產業集聚和信息化融合發展,著力提高民營企業增長的規模、質量和效益,為實現宿遷向新型工業強市的跨越奠定堅實基礎。
主要目標:
1、保持平穩較快增長。主營業務收入同比增長30%,上交稅金同比增長20%,從業人員同比增長7%。
2、產業結構不斷優化。進一步提高新興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所占比重,增長幅度繼續保持在35%以上。新增高新技術企業10家以上,高新技術產業產值超200億元。
3、創新能力進一步提升。新增省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3家,市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12家,認定省級創新型企業5家、高成長型企業5家、科技型企業15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100家。
4、進一步做精做強企業。新增規模以上民營工業企業200戶,銷售收入超億元企業20戶,其中超10億元企業5戶。創馳名商標1件、著名商標6件、認定知名商標22件、新注冊商標1000件。新增民營企業國際品牌認證10個,新增進出口經營權民營企業50家,新增出口超百萬美元民營企業20家。
圍繞上述基本思路和預期目標,突出抓好以下四個方面的工作:
(一)以培大育強為目標,進一步提升全市民營經濟發展后勁。全面推進重大項目。對由社會投資建設的運河文化城、京東商城(宿遷)信息科技園等項目,強化服務保障,力求能快則快,爭取早日達效或完成更多的投資額。全力引進重大項目。在堅定不移推進在手項目的同時,著眼長遠發展,謀劃運作好重大項目的引進和爭取。搶抓產業轉移、企業重組的市場機遇,大力吸引民資投入,對有投資意向的促其簽約,已簽約的促其快開工,已開工的促其快推進,盡快形成實際投資量。全身心服務重大項目。提升幫辦水平。認真落實駐場幫辦、檢查申報等措施,不斷提高為投資主體和項目建設服務的時效性。堅持主動服務、超前服務、貼身服務,努力在趨緊的大環境下創造有利于宿遷投資的小環境。
鼓勵民營經濟發展,支持骨干企業做大做強。創造性地落實好現有扶持政策,支持雙星新材、秀強股份等重點骨干企業通過強強聯合、資產重組、品牌聯盟等形式,實現裂變式發展,年內力爭新增銷售收入億元以上企業20戶,其中雙星新材突破50億元。
(二)以調整結構促轉型為手段,推動工業經濟新跨越。
改造升級傳統產業。堅持把傳統產業作為產業轉型升級的重點,加速向技術高新化、管理現代化、品牌高端化方向發展。抓技改促升級。鼓勵和支持企業引進新技術、新裝備,推動整個產業擴規模、上水平。
發展壯大新興產業。堅持把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搶占產業制高點的戰略選擇,培育壯大新興產業集群。聚焦重點產業。支持新能源、新材料等產業加速突破,鼓勵發展生物技術及新醫藥、節能環保等產業。培育領軍企業。落實好專項引導資金,促進各類要素向新興產業優勢企業集中,加快培育雙星新材、北斗星通、金田塑業、元大科技、歐亞薄膜、榮馬新能源、斯迪克新材料等一批有核心技術、有市場前景的領軍企業。建設特色園區。聚合力量支持新興產業基地建設,推動新興產業在空間、資源等方面集約集聚發展,年內爭取建成國家膜材料高新技術特色產業基地。
(三)幫助小微企業發展,堅持不懈推動全民創業。幫助小微企業發展壯大。對市場前景廣、發展潛力大、成長性好的微小企業,專門制定針對性扶持政策,引導其樹立遠大的發展目標,專注于把主業做好做精。堅持把全民創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鼓勵和引導私營企業做大做強,支持服務業私營企業開展連鎖經營,對新開辦的個體工商戶免收市權范圍內管理類、登記類和證照類行政事業性收費,年內新增私營企業3000戶、個體工商戶3萬戶。 切實把市委、市政府制定下發的《關于進一步推進全民創業的意見》、《關于加快民營企業擴量升級的意見》的政策措施落實到企業、落實到基層,進一步完善全民創業服務體系和激勵機制,優化創業環境,加大扶持力度,充分發揮政策的激勵效應、集成效應,不斷強化全社會支持創業、服務創業的香茗導向,真正讓全民創業成為工業增長的力量源泉和肥沃土壤。要堅持把本土民營企業與招商引資企業給予同等對待,賦予同等待遇,努力為民營經濟加快發展開辟最大的空間、創造最大的舞臺。
(四)優化資源配置,破解民營企業發展瓶頸。集約高效保證土地供給。堅持對上爭取與對內挖掘潛能并重,進一步科學管理國土資源,積極盤活閑置土地,大力爭取點供指標,用好用活總量指標,切實保障項目的用電需求。以推進城鄉統籌土地管理創新實驗區建設為抓手,積極穩妥推進地票交易制度,加大土地“三清”力度,實施“萬頃良田”建設工程,開展農村住宅置換城鎮住房、土地承包經營權置換城鎮社會保障“雙置換”試點,不斷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強化金融服務保障。以壯大信貸規模、拓寬融資渠道為重點,繼續做好金融機構的引進培育工作,加快建立健全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融資體系,確保年內新引進金融機構2家以上,成立小額貸款公司10家以上、融資性擔保機構5家以上。深入開展銀企對接活動,加強信貸擔保再擔保平臺建設,協調金融機構加大對成長性好、發展潛力大的民營企業的信貸投放力度,幫助企業緩解流動資金壓力。要抓緊推進科技金融創新,研究具體實施方案,推動科技創新和金融創新良性互動,促進科技資源和金融資源有效對接,形成多元化、多層次、多渠道的科技投融資體系。全力做好企業上市推進工作,通過上市、發行債券等方法擴大直接融資規模。加大人才引進培養力度。圍繞全市民營經濟分布領域,以實施領軍人才“千人計劃”為重點,以“雙百工程”為載體,大力培養引進科技領軍人才、拔尖人才和創業團隊,以及具有戰略眼光、市場意識、創新能力的高素質管理人才和企業緊缺急需的高技能人才。進一步加強政校企合作、校企聯合,通過校企共建、訂單培養、重點項目合作等方式,幫助企業開展用工對接,努力緩解企業用工特別是勞動力結構性短缺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