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持中小企業需要長遠的政策設計
時間:2013-02-19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據報道,工信部有關負責人在接受采訪時表示,今年將力爭盡快解決中小企業面臨的難題。春節剛過,全國數以千萬計的中小企業又要準備投入新一輪的生產。在這樣的節骨眼兒上,聽到國家有關部門對中小企業的關切,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情。
從相關報道來看,工信部預計今年將開展的“扶助小微企業專項行動”,重點是支持創新型、創業型和勞動密集型企業的發展。當前主要重點是解決招工難、融資難的具體問題,比如改善融資服務,加大信貸支持、拓寬小微企業的融資渠道,開展融資的對接活動;對于企業招工難,尤其是招到有技術的人才難的問題,工信部今年將繼續與教育部聯合舉辦“全國中小企業網上百日招聘高校畢業生”活動,等等。人們可以期待,通過上述措施,中小企業招工難、融資難等困難會有所緩解。
其實,招工難、融資難并不是什么新問題,包括成本高、稅負高;用工難、融資難;玻璃門、彈簧門這“兩高兩難兩門”是近年來國內眾多中小企業生存發展面臨的普遍難題。事實上,面對著一些發達國家“制造業回歸”、“投資轉移”、貿易訂單減少的趨勢,面對著一些新興國家以比我們更低的價格競爭優勢窮追猛打搶市場的勢頭,中國中小企業的生存環境已經出現了嶄新而又深刻的變化。招工難、融資難之類不過是表象,能否生存下去,如何持續發展,走什么樣的發展道路,這是眾多中小企業面臨的生死抉擇。
應該承認,自“非公經濟36條”、“國九條”等政策頒布,以及2012年2月1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專門研究部署進一步支持小型和微型企業健康發展工作以來,國家陸續制定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比如授權幾家銀行開展面向中小企業的專項金融服務;決定對小型微型企業免征管理類、登記類、證照類等22項行政事業性收費;提高小微企業增值稅和營業稅起征點,小微企業減半征收企業所得稅;促進中小企業特別是小型微型企業結構調整和優化,重點支持中小企業技術進步和技術改造,等等。據一些企業的反映可以感覺到,國家已經出臺推行的相關政策措施很實惠,也發揮了良好的作用。
就數以千萬計的中小企業而言,面對國際國內形勢的變化,國家的相關政策需要新的變化,需要及時做出調整。在堅定中小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是提供新增就業崗位的主要渠道,是企業家創業成長的主要平臺,是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這一認識上,不僅不能動搖,而且需要不斷加深。因此,從短期看,解決招工難、融資難一類的政策措施確實需要繼續落實,以解企業的燃眉之急。而從長遠看,在企業結構調整、技術升級,創建和保護自主知識產權及加強品牌建設,提升“專精特新”發展能力,加強與大企業協作配套,穩定和擴大就業,開展節能減排和安全生產,挖掘和保護特色傳統工藝和產品,發展國家重點培育的產業,提升經營管理水平等涉及企業生存發展的方面,國家必須加大扶持力度,加快制定出臺一批具體的、可操作的政策措施。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我們必須認識到,中國中小企業的角色正在從“世界工廠”的打工者向“中國制造”的主力軍轉換,“中國制造”正在向超越“美國制造”、“日本制造”的目標邁進。在這樣的轉型期,怎樣發揮中國特色的制度優勢,舉國家之力,助中小企業再上臺階,這肯定是所有中小企業亟期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