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宿遷市民營經濟發展分析報告
時間:2013-07-26 來源:工商聯官網
2012年面對復雜嚴峻的宏觀形勢,在市委、市政府正確領導下,全市民營企業認真貫徹落實十八大精神和科學發展觀,緊緊把握實現全面小康的奮斗目標,積極應對挑戰,創新發展思路,按照“一三六七”戰略部署,提振精氣神,全力促發展,保持良好發展態勢,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一、民營經濟發展的基本情況
(一)經濟總量快速增長。截止2012年底,全市私營企業46420戶,凈增8475戶,增長22.3%,注冊資本凈增171.92億元,增長19.4%;個體工商戶276623戶,凈增65477戶,增長31%,注冊資本凈增33.72億元,增長48.2%。私營企業、個體工商戶新注冊戶數增速分別比全省增速高12.7、24.2個百分點。2012年全市規模以上民營企業實現工業增加值325.90億元、銷售收入1339.15億元、利稅153.5億元、利潤105.33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2.7%、37.3%、61.8%、61%,增速分別比全市工業經濟高2.1、1.1、14.4、14.2個百分點。
(二)企業規模穩步壯大。全市大中型私營企業143戶,比上年凈增68戶,其中大型企業21戶。大中型企業實現增加值254.69億元,占全部規模以上工業的44.5%,比上年增長25.3%。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凈增230戶。主營業務銷售收入超億元企業凈增120戶,其中德力化纖、德順紡織、翔盛粘膠、雙星彩塑、綠陵化工、天能電池、斯迪克新材料等企業主營業務收入超10億元。
(三)傳統支柱產業優勢明顯。釀酒食品、紡織服裝、木材加工和機械電子等四大支柱產業累計實現銷售收入1300億元,增長42%,高于全市平均4.1個百分點。四大支柱產業完成增加值412.21億元,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72.1%。其中釀酒食品業發展迅速,完成增加值183.65億元,比上年增長23.0%,占規模以上工業總量的32.1%,比上年提高3.5個百分點,對全市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達到30.1%。機械電子業實現工業增加值76.32億元,比上年增長25.1%,高于全市平均增速4.5個百分點。
(四)新興產業增長迅速。2012年,我市加快培育和發展新興產業,規模不斷擴大,集聚逐步形成,規模企業發展迅速,創新體系不斷完善,新興產業已成為支撐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按照省政府確定的重點發展新能源、新材料、物聯網和云計算、新一代信息技術和軟件、智能電網等十大新興產業要求,全年實現銷售收入450億元,同比增長44%,占全市規模以上企業總銷售收入的22.5%,保持著良好的發展態勢。其中新材料、新能源產業分別實現銷售收入156.1億元、57.4億元,分別占新興產業的38.5%和14.2%。新興產業新上項目數量也穩步增長,超億元新開工項目67個。
(五)高新技術帶動力作用顯現。高新技術產業實現產值389.76億元,同比增長63%,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提高到了18.7%,比上年提高9.4個百分點。工業高新技術產業投資快速增長,完成投資67.89億元,增長96.8%。新增高新技術企業21戶、累計達48戶,55家企業入選省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庫。新增省級民營科技型企業109家,總數達到322家。新增67個省級高新技術產品,同比增長近40%。新認定企業研發機構358家,新增產學研合作項目212個。組織開展“西北院校行”和“東北院校行”活動,全市引進企業“雙創”人才152名。
(六)企業競爭力不斷增強。全年新建立研發機構346個,基本實現大中型工業企業和規模以上高新技術企業研發機構全覆蓋。全市企業申請專利3336件,同比增長111.9%,授權1738件,同比增長187.3%,企業專利申請和授權量由2010年的蘇北末位躋身到目前的第3位;其中,專利授權量超百件的企業達5家,由2010年的末位提升至蘇北第1位、全省第6位。江蘇秀強玻璃股份有限公司等5家企業通過知識產權“貫標”驗收,江蘇固豐管樁集團有限公司等4家企業獲評“貫標”績效評價先進單位。新增省中小企業創新能力示范企業、高成長型中小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五星級數字企業、專精特新產品分別達到12家、14家、60家、4家和7個。全年新認定中國馳名商標3件、累計達13件,新增省著名商標13件、省名牌產品18個,增速均居蘇北前列。
二、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主要舉措
(一)加強政策落實,營造良好發展氛圍。一是強化政策保障。在支持中小企業發展、培育大企業大集團、推進科技企業創新等方面,我市相繼出臺了針對性強、含金量高的政策措施,有力地促進了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二是開展“服務企業發展政策宣傳月活動”。在市政府統一部署下,各地、各有關部門向企業解讀政策,深入企業宣傳政策,引導企業用好政策,積極營造良好的企業發展環境。市“兩臺一報一網”等新聞媒體開辟政策解讀、部門動態、企業典型、網絡互動等欄目,全程跟蹤報道活動情況,為活動宣傳造勢、營造氛圍。市政府以“宣講政策、解疑釋惑、服務企業、助推發展”為主題,組織經信、發改委等12個部門開展“宿遷市服務企業發展政策宣傳月集中宣傳咨詢活動”,與300多家企業代表現場互動交流,有效放大了政策宣傳的影響。為配合“進企業送政策”活動,編印、發放各類宣傳材料10萬余份。三是開展比學趕超活動。市委、市政府號召各級組織深入開展“學習沭陽、趕超沭陽”、“學習蘇宿工業園區、推進提檔升級”和民營經濟“學習盧秀強”等活動,全市上下比學趕超、奮勇爭先的氛圍日益濃厚。
(二)提升服務水平,優化企業發展環境。一是實施服務中小企業“十大行動”。為加大服務中小企業力度,改善中小企業發展環境,提升中小企業發展水平,組織實施服務中小企業“十大行動”。市政府常務會議專題研究中小企業發展問題,成立了市促進中小企業發展聯席會議,進一步加強對中小企業發展的組織領導和政策協調。市委、市政府相繼印發了開展中小企業服務年、中小企業“百企幫扶五個一”、市級領導掛鉤幫扶企業等活動通知,專題召開“十大行動”推進會,動員和組織全市上下深入開展服務中小企業“十大行動”。二是市政府定期組織召開企業家座談會。每月召開一次企業座談會是市政府今年建立的一項新的工作制度,時任市委副書記、市長藍紹敏每次都要親自帶領市直及相關部門負責人到會與企業家面對面交流,最大限度地加強政府和企業的接觸,聽取企業的所需所求、意見呼聲,進一步提高政府針對性服務的效果。企業反映的情況都會被詳細記錄,具體問題市長逐一交辦、限時反饋,宏觀問題也都指定有關部門負責深化研究。三是優化窗口服務。市政府在“便民方舟”設立中小企業服務窗口并印發管理意見,以“前臺接待受理、后臺服務支持”方式,建立由市經信等7個部門及部分服務機構聯合共建、聯動運作機制,有效提升窗口服務能力和服務水平。市地稅局開設小微企業服務窗口,配備專職服務人員,采取“前臺咨詢受理、后臺配套服務”的方式。拓展12366稅收服務熱線功能,開辟中小企業稅收政策咨詢熱線,當場受理當場回復,全年共受理技術、創業、咨詢、管理等中小企業納稅咨詢服務1.5萬余次。
(三)推進轉型升級,提升企業創新能力。一是市政府出臺了《關于推動中小企業轉型升級的若干意見》等文件,從優化金融服務、減輕稅費負擔、促進設備投資、加快科技創新等十四個方面,為中小企業又好又快發展提供政策和資金扶持,專門針對中小企業科技創新實績分別給出各種獎勵。二是開展提檔升級活動。以促進中小企業提檔升級為核心,開展“微小企業進規模、規模企業超億元、億元企業上臺階”活動,推進“千企升級行動”計劃,為工業企業轉型升級奠定了良好基礎。三是在全省率先試點創新券制度。為幫助民營企業應對復雜嚴峻經濟形勢,積極探索科技管理體制改革,在全省率先實施創新券制度。市政府出臺《關于深入實施科技創新工作的意見》,首期向江蘇中科君達等500家企業無償下發了2500萬元的創新券,年底又對七大類96個項目給予1514萬元資金獎勵,并以科技創新券形式發放,有力調動了民營企業科技創新積極性。四是創新載體和科技平臺建設進一步加快。11月,宿豫經濟開發區被省政府正式批復更名為江蘇省宿遷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實現了我市高新區建設工作零的突破。沭陽縣、宿豫區被命名為省創新型試點縣區,宿豫區順河鎮被命名為省創新型鄉鎮。市軟件園、沭陽縣智能機械科技產業園被批準為省級科技產業園,泗陽縣生態科技產業園被批準為省級科技創業園,全市科技創新創業載體總數達到9個。蘇北工業技術研究院研發大樓裝修基本完成,配套建設了專家公寓。截至目前,蘇北工研院已與企業合作項目37個,其中16項獲省市科技計劃支持。南京工業大學(宿遷)新材料產業技術研究院、東南大學(宿遷)產業技術研究院等7個研究院正式運轉或按照計劃進行建設,已經開始發揮服務企業作用。
(四)優化金融服務,緩解企業融資困難。一是進一步完善金融市場體系。新引進兩家金融機構,浦發銀行宿遷分行開業運營,填補了我市股份制商業銀行空白;蘇州銀行宿遷分行正式掛牌,是蘇州銀行的首家異地分行。截至2012年末,全市共有銀行業金融機構22家,保險機構28家,小額貸款公司42家,證券機構4家,期貨公司2家,創投機構15家。二是爭取各類專項資金。全市各地、各部門紛紛向上爭取扶持資金和配套扶持政策。其中,市發改委積極爭取省新興產業創業投資引導基金5000萬元,市級配套出資5000萬元,設立了1億元的市創投引導基金;市工商局幫助中小企業融通資金,股權出質中小企業達181家,出質股權數額45.7億元、擔保債權總額43.1億元;市科技局實施各類項目23項,獲省、市立項支持15項,獲批資金500萬元。市商務局組織市區100多家次企業申報進口貼息、省商務發展專項資金、省商務發展專項切塊資金等項目,累計爭取國家、省兩級外貿、外包資金4000余萬元。市環保局積極為企業向上爭取環保專項資金,全年為32個項目爭取資金1.76億元。三是搭建銀企合作平臺。市政府組織金融、經信、財政、人行、工商聯等部門開展政銀企合作,全年舉辦23次銀企洽談會、項目簽約會,落實融資項目3093個,協議貸款374.59億元。市金融辦實施存貸掛鉤考核,放大財政資金對貸款的拉動作用,引導銀行機構擴大對中小企業貸款的投放,全市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余額為1002.9億元,首登千億元臺階。
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也要清醒地認識到,我市民營經濟發展起步晚、起點低,民營經濟發展中還存在不少的困難和問題,集中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一是產業競爭力不強,民營企業規?傮w偏小,自主創新能力有待進一步加強。二是民營企業面臨著生產成本上升、市場競爭加劇、市場需求萎縮等諸多困難和挑戰。三是大企業的規模和數量與周邊城市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四是企業自身建設有待加強,部分企業缺乏現代經營理念,產權結構單一、法人治理結構不健全。這些不足問題有待于在今后發展中逐步解決。
三、2013年民營經濟工作的主要思路
201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實施“十二五”規劃承前啟后的關鍵一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堅實基礎的重要一年。全市民營經濟的發展思路是深入學習和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以科學發展為主題,圍繞市委工作部署,以加快轉變經濟方式為主線,以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為中心,推動中小企業、民營經濟健康發展。
(一)全力培育大企業大集團。培育大企業大集團是增強我市民營經濟綜合實力的關鍵所在。一是建立培育大企業大集團的領導機構。市政府建立大企業大集團培育工作領導小組,市領導任組長,各有關單位和部門為成員單位,指定單位負責落實大企業大集團培育的各項工作。各縣區也建立相應的工作機構。二是分解落實培育大企業大集團的目標任務。根據全市目前企業的情況,制定培育大企業大集團三年發展目標,結合各縣區企業發展現狀,建立大企業大集團培育庫,對列入培育庫的企業,細化分解年度培育目標任務,并實行領導、部門掛鉤聯系制度,幫助協調、解決培育過程中的矛盾和問題。三是優化大企業大集團發展環境。為加快企業發展的速度,幫助企業樹立發展的信心,要集中工作力量、集聚政策支持、集聚要素保障,創造最好的環境、最好的土壤、最好的政策、最好的氛圍,讓企業感到滿意、自豪、榮耀,讓企業有目標、有動力、有干勁、有信心。
(二)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我市要實現科技創新的新突破,就必須切實提升企業創新能力。一是進一步實施創新券制度。今年將再向企業發放創新券,重點支持中小企業科技創新。同時,引導企業用好創新券,并組織好創新券兌現工作,確保創新券制度的實施取得應有的成效。二是擴大企業科技政策受惠面?萍颊呤羌钇髽I科技創新的一個重要手段,是增加全社會研發投入的一個重要舉措。將組織科技政策集中宣講和“送政策進企業”等活動,全力推動科技政策落實。三是加大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力度。認真組織好高企申報業務專題培訓,開展重點企業一對一幫辦服務,組織知名中介機構進行專業化服務,千方百計擴大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申請的數量,提高申報質量。建立起高企培育的后備庫,依條件成熟情況,每年確定重點培育對象,并不斷新增入庫企業。四是加快企業研發機構建設。進一步提高企業研發機構建設覆蓋面的同時,注重提高研發機構建設的質量和水平。重點建設一批市級示范企業研發機構,為更多建設省級以上研發機構創造條件。
(三)提高產業發展水平。繼續發展傳統產業。加快實施千企升級行動計劃,深入開展服務中小企業“十大行動”,推動中小企業走“專精特新”發展之路。堅持質量強市,大力推進品牌示范企業建設,爭取在品牌建設方面取得新成績。堅持推介展銷聯動、合作配套互動,用好廣交會、江蘇產品萬里行等平臺,幫助企業搶市場、爭訂單,不斷提高市場占有率。進一步加強我市企業之間的產品配套合作,特別是擴大我市名優工業地產品在本市范圍內的銷售份額,促進產業鏈延伸發展,助推工業經濟提檔升級。發展壯大新興產業。實施新興產業千億計劃,創新專項資金引導方式,重點引導優質要素向新能源、新材料等產業集聚,帶動新興產業整體突破。大力引進新興產業龍頭企業,同時以規模擴張、并購重組、資本運作為主要途徑,支持雙星新材、秀強股份、精科電氣、北斗星通等一批有核心技術、有市場前景的領軍企業加快發展。
(四)進一步加快特色產業集聚。一是明確集聚重點。圍繞培育宿遷經濟開發區光電、宿遷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新材料、宿城經濟開發區智能電網、湖濱新城高性能復合材料、洋河新城生物科技、蘇宿工業園區信息技術等六大特色產業集聚區,全力打造一批在蘇北有位次、全省有影響的特色產業集聚區。二是要求新項目按照產業落戶集聚區。嚴格招商引資考核辦法,對于新引進的項目要求嚴格按照產業分類落戶集聚區,對按照要求落戶的項目,給予引進單位獎勵;對擅自將項目落戶到集聚區之外的,一律不予列入考核。用剛性制約推進集聚區加快發展。三是加大集聚區建設支持力度。在未來幾年,給予集聚區更大的資金投入,用于對集聚區功能提升、要素配置、人才引進等方面的支持。支持開發區從規模擴張向產業集聚轉變、從政策優惠向體制優化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