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時光回溯到2005年,人們很難料想到,江蘇固豐集團可以從占地50畝的小廠一躍發展為國內最大的實心方樁生產企業。
“我們緊跟市場需求,走產學研之路,不斷構建自主創新體系建設,迎來了企業的大發展!痹摷瘓F副總經理蔡同喜欣喜地說,宿遷第3家省級企業院士工作站花落“固豐”,為集團科技興企掀開了新的一頁。
和“固豐”一樣,越來越多的企業家認識到,創新資源要轉化為創新能力,就必須優化、組合。于是,一個命題就擺在企業面前:創新資源究竟該如何優化、組合?以“固豐”為代表的企業在實踐中證明,要想在洶涌的科技大潮里獨立潮頭,就必須點好創新體系建設這碗“鹵”。
體系建設就是一碗“鹵”
目前,我市經濟整體上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的“爬坡越坎”階段,為了實現既定的發展目標,就必須最大程度地集合各類發展要素。這其中,創新體系建設是關鍵,充當著“鹵水”的作用。
億泰公司以前從事簡單機械設備的生產,產品附加值低。2010年,公司引進臺灣研發團隊,并與知名高校合作建立研究生工作站,將30多項國家專利收入囊中,F在,公司主要為國內外一流企業定制精密自動化機械設備,上半年,企業銷售收入同比增長45%。
“我們公司之所以實現轉型升級、彎道超越,主要得益于我們持之以恒的自主創新體系建設!睂τ诠镜目缭绞桨l展,億泰公司總經理張瑞這樣總結。
創新體系是一個綜合概念,包括創新主體、創新基礎設施、創新資源、創新環境、外界互動等要素。據了解,目前我市創新體系建設正處于一個后發快進的階段。
相關部門的數據顯示,目前,我市基本實現大中型工業企業研發機構建設全覆蓋。全市共建有省級企業研究院1家,省級企業院士工作站3家,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9家,市級以上研發機構548家。
研發有載體、孵化有平臺、服務有中介,我市創新載體和服務平臺建設也如火如荼。宿豫經濟開發區成功創建為省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蘇北工業技術研究院建設加快推進;省級科技公共服務平臺已經攀升至15家,其中公共技術服務中心10家、科技成果轉化服務中心5家。
隨著新型要素作用進一步凸顯,創新體系建設催動全市各類企業由“產學研”模式向“政產學研金介”模式協同發展,政府的“紅娘”角色也更加突出。據了解,“十二五”以來,我市與15家高校院所建立了合作關系。近兩年來,全市新建穩定產學研合作關系377個,實施產學研合作項目765項,校企聯盟發展到279家。
宏觀上的政府引導和企業微觀上的發展相互交織、推動,為創新體系建設帶來了源頭活水。今年上半年,全市完成高新技術產業產值217.25億元,同比增長26.4%,占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為17.8%。另外,全市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同比增幅均居全省第一。
這碗“鹵”還缺什么?
埋頭趕路,更要抬頭看路。雖然自主創新體系建設轟轟烈烈,但是實際存在的“短板”也不容忽視,在一定程度上稀釋了“鹵水”的濃度。相關研究人士將其歸結為三大“癥結”。
首先,創新載體匱乏。
數據顯示,目前我市有本科院校1所,地方政府(園區)與高校院所共建公共研發機構9家。與周邊城市相比,我市科技園區、技術中心、科研機構、高校等創新平臺依然缺乏。
“我市科技創新載體、高層次人才等科技資源緊缺,成為制約我市實現跨越發展的重要因素!笔锌萍季钟嘘P負責人認為,目前全市產業結構層次較低,高新技術產業規模較小。
一組數據也佐證了這種觀點:高新技術產業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比重僅為18.7%,在全省占比更少,僅為0.87%。另一方面,企業創新能力普遍較弱,創新型領軍企業較少,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僅為蘇北的9.3%,在全省占比僅為0.77%。
其次,創新支持系統尚不健全。
在公共服務平臺稀少的同時,我市企業與科研機構缺乏有效的溝通,信息不對稱。相關人士認為,這是由于我市科技中介機構偏少,運作機制、服務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
“由于沒有測試試驗平臺,我們在研發過程中需要到外地進行產品測試,花費了不少額外的成本!鄙絻|新能源集團一位負責人說出了研發中的無奈之舉。
第三,產學研合作的層次不高。
“多數企業還普遍存在重生產、輕研發的現象!彼捱w市中小企業發展研究所副所長、宿遷學院工商管理教研室主任馬衛東說。
企業對技術創新和產學研合作缺少總體規劃,校企合作還停留在對企業的技術服務層面或直接購買技術成果等淺層次。校企共建研發機構的還很少,合作開展前瞻性研究的更少。這些也是不容忽視的瓶頸制約。
“協同創新”激發“鹵水效應”
面對基礎薄弱、創新主體少的實際,如何讓自主創新工作在困難中突出“重圍”,這成為一個繞不開的話題。有一種觀點認為,“協同創新”可解開這個“結”。
所謂“協同創新”,是指創新資源和要素有效匯聚,通過突破創新主體間的壁壘,充分釋放彼此間“人才、資本、信息、技術”等創新要素活力而實現深度合作。協同創新的關鍵,是形成以大學、企業、研究機構為核心要素,以政府、金融機構、中介組織、創新平臺、非營利性組織等為輔助要素的多元主體協同互動的網絡創新模式。在這種模式里,知識創造主體和技術創新主體間靈活、深入合作,既可以做到優勢互補,又可以發揮合力作用,往往可以起到與單獨作戰截然不同的效應。
“提升單個主體的創新能力、主體之間的聯姻是協同創新的兩個著眼點!笔锌萍季窒嚓P負責人認為,以載體建設促進產學研合作是一劑重要的“補方”!拔沂袑⒁蕴K北工業技術研究院等機構為依托,推進科技公共服務能力建設,為產業共性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并鼓勵各科研院所牽頭成立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
根據這個設想,我市相關部門以企業創新能力提升年為契機,集中力量推進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建設研發機構,力爭下半年新增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5家,新建企業研發機構300家。
由于產學研對接不暢,專利技術只能躺在實驗室的例子并不鮮見。如何讓更多的技術成果與宿遷產業嫁接?蘇北工業技術研究院獨辟蹊徑,通過“借梯登高”的方式,讓“鹵水效應”進一步擴大。在這個建筑面積5.5萬平方米的機構中,可以解決研發、融資、中介服務等問題,可以稱得上“科技綜合體”。
“從小試到中試到工業化生產,研究院正通過延伸科研觸角,與產業‘零距離’,達成創新主體的‘聯姻’!痹撛河嘘P負責人認為,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只有敏銳捕捉市場需求,與各方創新主體互通信息,才能以成果的轉化、產業化帶動產業發展。
馬衛東認為,在大力引導和培植一批高素質科技中介機構、職業經紀人隊伍的同時,籌建與產學研合作對接的相應組織,積極擴大與院校和科研機構的交往,幫助企業引進更多的科技項目。同時,還可以進一步通過行業組織,如協會、商會、俱樂部等載體,集約推廣科技新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