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市通過出臺《關于推動中小企業轉型升級的若干意見》等政策文件,采取服務中小企業“十大行動”、“兩訪兩幫”、地產品配套銷售、培育大企業集團等新舉措,特別是在全國首創首發科技創新券,率先改革行政審批制度,大大提升了服務效能,全市中小企業呈快速健康發展態勢。2013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2547家,新增525家,較上年增長26%;主營業務收入、利稅增速位居全省第一;新增個體工商戶9萬多戶,較上年增長33%;新增私營企業1.77萬家,較上年增長38%。
因宏觀經濟復蘇緩慢、經濟下行壓力較大,部分中小企業增速放緩、效益回落,企業經營面臨一定困難。主要表現在:
一是盈利空間萎縮,企業家信心指數下降。調查顯示,我市企業家宏觀信心指數有所上升,特別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后,普遍對全面深化改革充滿信心,但運營、投資信心指數有所回落。多數中小企業由于經營規模小、產業層次低、配套設施不完善等條件制約,加之產品議價能力弱,受市場、成本等多重因素疊加影響,盈利空間被嚴重壓縮,部分企業主要靠以前的積累艱難維持,期待市場的好轉。據回收的286份問卷調查統計分析,目前,我市中小工業企業的利潤率一般在3%—5%之間,部分行業只有1%—3%,38.4%的企業與上年同期相比利潤有所下降,12.2%的企業處于停產半停產狀態,其中機械、建材等行業產品銷量與上年同期相比下降幅度較大。
二是銀企信息不對稱,融資瓶頸仍然突出。至2013年11月末,全市銀行業金融機構小微企業貸款余額377.93億元,僅為全市貸款總額的29.8%。從三縣兩區實地調查的情況看,多數企業資金短缺,70%以上的中小企業無法從銀行借款。究其原因,主要是銀企間信息不對稱,有的企業財務管理不透明、缺乏授信或抵押物,很難貸到款。銀行由于對企業實際情況吃不透,因而不同程度地存在慎貸惜貸現象。即使有銀行的貸款授信額度,但在沒有貸款規模的情況下,企業拿到的往往是承兌匯票,除了要繳納一定比例的保證金,提前支取還需要向銀行貼息,變相加重企業的貸款負擔。此外,企業反映擔保公司不僅借貸手續繁瑣、門檻高,而且手續費較高,經擔保后的銀行貸款實際利率接近15%,小額貸款公司的融資成本平均也在20%以上。
三是用工矛盾凸顯,影響企業正常運轉。通過對食品、紡織、建材、化工、電子和木材加工6個行業的90家企業調查,反映缺工的企業有51家,占56.6%;反映工人流失快的企業有62家,占68.8%;所有企業一致反映用工成本上升,月平均工資同比上漲20%以上的,占調查企業數的55.6%,上漲10%—20%的,占38.8%,上漲10%以下的,占5.6%。其中,紡織服裝行業人均年用工成本在4萬元左右。用工成本增加主要是社會保險和工資,80%以上的企業認為人工成本占到企業運營成本的40%以上,一些企業陷入“招工不足—開工不足—效益下降—無力招工”的惡性循環。此外,在調研中我們發現,企業的社會保險糾紛案件增長較快,有些企業存在務工人員過度維權現象,使得企業的訴訟費、賠償金等用工風險成本有所增加。
針對上述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如下建議:
一、著眼長遠,堅定企業家發展信心
研究制定民營企業家隊伍建設規劃和實施細則,進一步加強對企業家群體的培養和扶持。既要鼓勵企業家發展生產,擴大經營,又要突出對企業家的人文關懷,進一步增強企業家對黨和政府的信任,對企業發展的信心。研究制定中小微企業創業服務專項補貼政策,通過向中介服務機構購買服務的方式,加強中小微企業社會化創業培訓服務。進一步梳理涉及增加企業負擔的地方性政策,及時廢止或減免。
二、著眼創新,進一步加大融資力度
加強監管,嚴格控制承兌匯票的發放規模,進一步加大對中小企業的信貸資金傾斜,嚴格控制貸款利率的上浮幅度,盡量縮短放貸時限,把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金融措施落到實處。建設好、使用好已有的銀企合作平臺,賦予行業商會、協會等社會中介組織更多的評估推薦和項目監管職能,積極探索中小企業融資的新渠道、新方式。把中小企業征信系統建設作為我市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加快推進,充分發揮系統在為金融機構尋找目標客戶、開拓中小企業信貸市場方面的重要作用。
三、著眼實效,切實破解用工難題
大力發展人力資源市場,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興辦人力資源公司,搭建人力資源供求平臺,促進供求信息的低成本、高效率對接,提高市場配置勞動力資源的效能。積極引導企業進行技術改造,更新生產設備、改進工藝流程,通過轉型升級、轉變發展方式來減輕企業發展對普通低技能勞動力的依賴程度。定期梳理匯總企業用工需求,通過網站、媒體等多種渠道,廣泛發布招工信息,分工種、分行業、分區域、分層次,集中組織各類專場招聘活動,切實滿足企業用工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