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全市開發區經濟運行情況分析
今年以來,全市開發區堅持以“升檔進位”為總抓手,擴大經濟總量,提升發展質量;堅持以“新興產業”為引領,轉變發展思路,推動產業轉型升級,開發區經濟發展質態明顯提升。
一、開發區發展基本情況
1、發展基礎進一步夯實,服務能力明顯提升。今年以來,全市開發區進一步加大基礎設施投入,優化園區環境,截止12月末,全市開發區已開發面積181.25平方公里,比“十五”末擴大了2.4倍。全年累計完成基礎設施投入40.18億元,重點投向道路、電力和市政建設工程,標準化廠房、供熱、供氣工程均有序推進,開發區承載能力進一步提升。全市開發區擁有14個污水處理廠,公交線路26條、422班次,各類學校20所,醫院15所,各類物流及配套企業522家,新建公共租賃房屋18.8萬平方米。公用配套服務、生活服務等功能都得到明顯提升。
2、進區項目成倍增長,招商引資成果豐碩。2010年,全市上下大力實施“工業強市”戰略,開展了“百日春潮”、“強攻百日”和“沖刺四季度”等系列活動,全力以赴開展招商引資,成果豐碩。一是億元項目數成倍增長。全市開發區新開工項目288家,比上年增長25.2%。其中億元項目175個,比上年增加78個,是上年同期的1.8倍。二是項目質量明顯提升。今年開工建設的“群星高科技”、“斯迪克電子膠粘材料”和“金騰裕工貿”等9個項目計劃投資超過10億元。項目呈現單體規模大、科技含量高,帶動能力強等新特點。2010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33.90億元,比上年增長26.1%。其中工業固定資產投資261.41億元,比上年增長28.9%,占全市工業固定資產投資的59.2%,比上年同期提升22.9個百分點。
3、經濟總量不斷攀升,發展質量明顯提升。2010年,全市開發區生產經營形勢良好,產出快速增長。全年實現業務總收入797.09億元,比上年增長57.3%。其中工業產品銷售收入679.22億元,占業務總收入的85.2%。越來越多的龍頭企業脫穎而出,全年產值超億元企業有129家,占全市80.1%,比上年增加44家,增長51.8%;億元企業實現產值362.77億元,占開發區工業產值的52.8%,比上年增長83.3%!暗马樇徔棥、“綠陵化工”和“金鑫軋鋼”等5家企業銷售產值超過10億元。開發區財稅貢獻力度加大。2010年開發區實現財政收入79.09億元,一般預算收入37.51億元,分別占全市38.4%和41.8%;實現稅收收入54.77億元,比上年增長40.0%,占全市46.9%,拉動全市稅收增長18.9個百分點。
4、工業經濟增勢強勁,產業結構進一步調優。2010年,全市開發區實現工業增加值156.34億元,比上年增長44.9%,增長速度持續高于全市20個百分點以上。一是新興產業快速發展。2010年,全市開發區新興產業實現銷售70.98億元,占開發區工業銷售收入的10.6%。其中新材料、新能源產業實現50.38億元,占開發區新興產業銷售收入的71.0%。軟件和服務外包產業發展勢頭強勁,全市6個軟件園投產運營企業達244家,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0.67億元,是去年同期的2.1倍。二是科技創新能力能力增強。2010年全市開發區實現高新技術產業產值53.87億元,占全市75.3%。擁有省級以上高新技術企業40家,新開發省級以上新產品45個,期末省級以上新產品實有數達到261個,占全市85.6%。各開發區企業大力推進產學研合作,促進各類專利技術和新科技成果轉化,有效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
5、進出口規模不斷擴大,外資利用水平提高。2010年,全市開發區實現進出口總額10.73億美元,比上年增長76.4%,增幅高于上年同期33.3個百分點。進出口總額占全市87.9%,對全市進出口貢獻率達77.7%!暗铝w”、“ 尤佳手套”和“杰盛手套”等8家企業年進出口額超過200萬元。實際利用外資保持增長。全市開發區新批外資企業55個,其中“瑞聲精密電子”和“光大環!2個項目為新批且當年實際到賬外資500萬美元以上開工項目。實際利用外資1.5億美元,占全市利用外資總額的81.1%;同比增長20.3%,對全市到賬外資貢獻率達73.5%,較好地拉動了全市外資利用的增長。
6、南北掛鉤幫扶,合作共建成果顯著。2010年,在蘇宿兩地共同努力下,南北合作共建成果進一步推進。一是基礎配套更加完善。截止12月末,全市6個共建園區累計已開發面積16.48平方公里。全年完成基礎設施投入4.64億元,比上年增長2.6倍。園區內道路、電力和管網等工程進一步完善。二是項目投入快速增長。新開工項目31個,增長82.4%,其中,億元以上項目20個,增長1.5倍。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5.87億元,比上年增長1.8倍。三是經濟總量顯著提升。全市共建園區擁有已投產工業企業56家,實現業務總收入57.40億元,比上年增長1.3倍。其中年銷售產值超2000萬元企業達25家。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1、生產要素日益趨緊,發展矛盾突出。一是土地供應日趨緊張。各開發區規劃土地資源有限,已普遍面臨土地指標趨緊,不同程度影響了進區項目個數和進度,土地要素的瓶頸制約日益顯現。二是金融信貸制約。主要集中在中小企業融資難,存在貸款額度低、貸款審批手續繁瑣和外部信貸環境不成熟等一系列難題。三是節能減排壓力加大。2010年宿遷市工業用電量48.81億千瓦時,增長41.0%,高于全省25個百分點,高于蘇北平均水平18.2個百分點。開發區工業用電28.42億千瓦時,增長33.5%,高于全省17.5個百分點。隨著節能減排力度加大,全市特別是開發區節能減排形勢將更加嚴峻。
2、勞動力供需矛盾突出,影響企業長足發展。隨著開發區的快速發展,企業數量倍增,企業的用工需求日益旺盛,但由于本地勞動力大量外出,外地來宿務工者不多,使得本地勞動密集型企業用工緊缺逐漸成為一種常態。節后用工調查顯示,企業缺工現象仍較突出。被調查的40家企業中,有4家企業表示現有職工可以滿足生產需要,沒有太大的招工壓力,僅占被調查企業的10%。90%以上的企業反映存在缺工現象。分工種看,一線工人最為緊缺。被調查企業40家企業共反映缺工13680人,其中以一線工人缺口最大,占缺工總數的85%,其次是技術工人,占9.5%,也有少數企業缺少量的管理和營銷人員。
3、企業生產成本上升,盈利空間受擠壓。四季度,工業企業原材料及能源購進價格景氣指數為18.00,比三季度回落了14.65點,運行在嚴重不景氣區間;生產成本景氣指數僅為41.98,比三季度回落了0.87點,處于較強不景氣區間。企業各項經營成本延續了攀升趨勢,企業成本壓力居高不下,嚴重擠壓了企業的利潤空間,對企業生產發展影響較大。特別是紡織、服裝等傳統產業,全年棉花價格持續飆升,一天一個價,一度突破2萬元/噸,企業因此遭受不同程度損失,利潤空間一再被擠壓,紛紛表示成本壓力太大。而水果、蔬菜等農副產品價格持續上漲,也對本地食品加工企業造成一定影響!熬G陵化工”、“箭鹿”都反映原材料價格上漲較多,人均月工資水平也上漲200-300元,企業生產成本增加。
4、投資形勢不容樂觀,企業發展后勁不足。一是全市投資增速明顯回落。前三季度全市規模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完成652.85億元,同比增長23.6%,增速比往年明顯回落。其中開發區完成333.90億元,增長26.1%,增勢趨緩。二是大項目、新興產業項目缺乏,投資進度不快。全市開發區新開工項目283個,同比增長21.0%,比同期增速回落9.1個百分點。其中5億元以上項目23個,僅占新開工項目數的8.1%;10億元以上項目8個,僅占新開工項目數的2.8%。新開工企業中,有12家企業屬新興產業企業,僅占4.2%。截止12月末,僅有30%的新開工企業本年投資完成率(本年完成投資額/本年計劃投資額)超過60%。
三、幾點建議
1、從政策優勢轉向綜合投資環境優勢。隨著資源和能源緊缺、環保標準提高以及實施更為嚴格的建設用地管理政策等,開發區依靠減免稅收、用地補償等優惠政策吸引投資的優勢將逐步消失,未來的決定性因素就是要營造“大項目-產業鏈-產業集群-產業基地”的優勢,各開發區應該提前認識、早做規劃,通過做強園區配套、加速產業集聚、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從而打造良好的綜合投資環境優勢來吸引投資。
2、加大政策和資金扶持力度,幫助企業解決發展難題。由于本地勞動力資源相對不足,紡織服裝、電子等勞動密集型行業缺工將成為一種常態。建議相關部門抓住春節時機,做好招工大文章,積極引導勞動力實現本地就業。同時繼續關注因原材料價格持續走高、承受巨大的發展壓力的企業,尤其是食品行業和棉紡行業,目前部分小企業甚至出現停產倒閉現象。建議相關部門深入調研,為企業爭取資金扶持,切實幫助企業解決發展難題。
3、加速傳統產 業改造、加快新興產業發展。一是加快改造傳統產業。引導我市食品飲料、紡織服裝、木材加工和機械電子等傳統產業,加大科技研發和技改力度,借助科技力量,促進轉型升級和可持續發展。二是加快新興產業的引進和培育力度。堅持大項目、新產業戰略,調整發展思路,突出招商選資,致力于促進新材料、新能源、光伏發電、軟件和服務外包等新興產業的發展。
4、實施引大培強“雙向戰略”,增強發展后勁。各開發區應堅持對外緊盯“大項目”,對內培育成長性好的企業,引導其做大做強,堅持內外并蓄的“雙向戰略”。一方面要對照目標,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一著不讓狠抓招商引資;另一方面要確定和篩選本地發展前景好、成長性強的企業,加大對其政策和資金扶持力度,引導這類企業做大做強。要總結和推廣中小企業創業板上市的成功經驗,爭取培育更多的本土企業成功上市。
5、繼續抓好開發區考核,加大發展的鞭策力度。要繼續加大對全市開發區(園區)的考核力度,進一步完善考核機制。本著公平、合理的原則對現有考核辦法及指標體系進行修訂和完善,力爭為全市開發區(園區)提供一個更加公正、合理的競爭平臺。同時,盡快建立起對特色產業基地(園)的監測與考核,引導各開發區(園區)更好地發展特色產業,不斷提高特色產業集聚度、關聯度,走好錯位發展、差別競爭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