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受宏觀調控政策的影響,貨幣政策由“適度寬松”轉為“穩健”、“緊縮”,央行多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提高存貸款基準利率,信貸管控更加嚴格。我市貸款投放受到一定影響,企業生產經營資金需求得不到有效滿足,特別是受勞動力成本上升、原材料價格上漲、人民幣持續升值等多種不利因素疊加影響的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更加凸顯。融資性擔保機構作為融資服務的中介組織,對促進銀企合作、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為了解全市融資性擔保機構的運行情況,宿遷調查隊于近期開展了專項調查。
一、全市融資性擔保機構總體發展情況
根據省政府統一部署,我市從年初起對融資性擔保機構進行全面整頓,對部分注冊資金少、經營管理不規范的擔保機構進行清理。全市融資性擔保公司由整頓前的130多家減少到62家。整頓后的融資性擔保機構注冊資本顯著提高,擔保實力明顯增強,經營行為較為規范,發展勢頭良好。
從地區分布來看,全市融資性擔保機構基本呈均衡分布。62家擔保機構中,沭陽縣14家,泗陽縣7家,泗洪縣9家,宿豫區9家,宿城區10家,市直及開發區13家,分別占機構總數的22.6%、11.3%、14.5%、14.5%、16.1%和21.0%。
從資金投入主體看,全市融資性擔保機構以民間融資擔保機構為主。62家機構中,國有全資公司16家,國有控股公司2家,民營控股國有參股4家,民營全資公司39家,外商獨資公司1家,民營全資公司占機構總數的62.9%。
從注冊資金規?,全市融資性擔保機構整體實力較強。61家在宿注冊的擔保機構(富登投資信用擔保公司宿遷分公司為總公司在宿的分支機構)注冊資金均在3000萬元以上,其中注冊資金在1億元及以上的18家,占機構總數的29.5%,泗陽縣三泰擔保有限公司、江蘇省和融擔保有限公司注冊資金達2億元;注冊資金在5000萬-1億元的機構23家,占機構總數的37.7%;注冊資金3000-5000萬元的機構20家,占32.8%。
從經營運轉情況來看,全市融資性擔保機構發展勢頭良好。7月末,62家融資性擔保機構期末在保余額117.69億元,比年初增加25.33億元;1-7月累計擔?傤~83.79億元,同比增長46.2%;累計擔保企業6189戶,同比增長31.2%;實現擔保收入總額8736萬元,同比增長50.6%。
二、擔保機構運行的主要特點
本次調查,我們采取問卷和訪談相結合的方式,對其中的35家融資性擔保機構進行了抽樣調查。從調查情況看,宿遷融資性擔保機構運行的特點主要表現為:
1、單筆擔保額度相對偏小。全市擔保機構的市場定位主要是為中小企業融資提供擔保,受擔保資本金約束,單筆擔保業務額度偏小。35家企業中最大一筆擔保額2000萬元,最小的一筆2萬元。其中,2家機構單筆擔保金額主要集中在500萬元以上,5家集中在300-500萬元,13家在100-300萬元,8家在50-100萬元,7家在50萬元以下,分別占調查企業總數的5.7%、14.3%、37.1%、22.9%和20.0%。
2、風險防范能力增強。被調查的35家企業成立時間前后不一,成立較早的有“宿遷恒豐”于1999年成立,成立較晚的“宿遷華夏”、“宿遷國融”等擔保公司于2010年注冊。35家機構自成立以來累計代償筆數196筆,累計代償金額6919萬元,占累計擔?傤~的3‰。僅有2家機構發生代償損失,累計代償損失830萬元,94.3%的企業自成立以來沒有發生代償損失。
3、與金融機構的合作面較窄。被調查的35家擔保機構2011年戶均合作金融機構3.4家。其中合作金融機構5個及以上的9家,3-5個的6家,3個以下的20家,分別占樣本總量的25.7%、17.1%和57.2%。有8家被調查擔保公司僅與1家金融機構有合作關系,占樣本總量的22.9%。
4、信用放大倍數偏低。按照擔保業發展的相關規定,擔保放大倍數一般在5-10倍,我市金融機構給予擔保公司的放大倍數一般在3-5倍左右。在實際操作中,由于各種原因的限制,實際放大倍數更低。被調查的35家融資性擔保公司2010年底在保余額66.49億元,在保企業3775家,實際放大倍數僅為2.8倍。
三、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
雖然融資性擔保機構為緩解全市中小企業、個體工商戶和自然人的融資難問題發揮了重要作用,但由于該行業整體起步較晚,發展速度快,各項政策措施和管理機制跟進不及時或受政策調整的影響,運行中還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
1、與銀行的合作機制有待理順。調查中,被調查的擔保機構普遍反映在與銀行的業務往來中處于弱勢地位,受銀行的制約較多。一是銀行通常先按注冊資金的一定比例收取保證金,對這部分存款有的銀行支付活期存款利息,有的銀行甚至不支付利息,導致這部分保證金收益低于正常水平。二是銀行在執行合作協議方面不夠嚴肅。據部分擔保公司反映,雙方已經協商好的事情,個別銀行會以“銀監會檢查”、“上級不允許”等為借口置合作協議于不顧,上調被擔保人貸款利率,損害擔保公司與客戶之間的合作信譽,導致擔保公司優質客戶流失。三是部分擔保機構反映銀行審批手續繁瑣,審批周期太長,放款速度慢。四是貸款規?刂茋,貸款額度不足,近七成的被調查機構認為目前放大倍率太低。
2、生存空間較小。被調查的35家擔保機構中,以貸款擔保為主要業務的20家(貸款擔保占80%以上),占樣本總量的57.1%,其中經營單一貸款擔保業務的10家。有5家機構經營汽車貸款業務,其中4家專業經營車貸。另有10家擔保機構在貸款擔保業務的同時,從事少量的票據承兌擔保、信用證擔保、項目擔保及融資咨詢、財務顧問等中介服務?傮w上看,全市融資性擔保機構的業務品種較為單一,導致生存空間較小,受單一品種業務影響大,風險高度集中。
3、擔保行業專業人才缺乏。被調查的35家融資性擔保公司2010年末從業人員373人。2011年7月末從業人員395人,比上年末增加22人,增長5.9%。近四成的被調查機構認為,擔保行業需要復合型的人才,既要具備金融擔保知識,又要了解相關行業知識,還要有分析判斷能力,對行業動態、企業發展具有高度洞察力。而當前全市擔保行業人員主要來自于銀行退休人員或是聘用的大中專畢業生,管理人員又多是半路出家、憑經驗辦事,遠不能滿足擔保行業發展需要。
4、未建立風險共擔機制。被調查的35家擔保機構與銀行合作中均是100%負代償損失責任,沒有一家擔保機構與銀行建立風險分擔的合作形式。這樣易使金融機構貸前放松對借款企業資質的審查、評估,貸后出現“有擔保就放松管理”的現象,將企業的道德風險和經營風險全部轉嫁到擔保公司身上,擔保公司成了銀行資金的避風港,產生了雙方合作的“不公平”。
5、受本輪信貸緊縮政策影響大。被調查的35家擔保機構中,普遍認為當前的緊縮性貨幣政策影響其業務開展。上浮貸款利率增加了業務難度,授信額度控緊影響擔保規模,貸款審批權限的上收,延長了審批流程,導致放款更慢。調查中,14家擔保機構認為目前融資形勢對擔保行業的影響很大,19家機構認為有一定影響,分別占被調查機構總數的35.0%和54.3%。僅有2家擔保機構認為基本沒有影響,占被調查機構總數的5.7%,而這2家機構均為國有全資公司。
四、對策建議
融資性擔保行業健康有序發展,不僅可以有效緩解企業融資難題、扶持中小企業發展,也是增加就業機會、提高居民收入、保持社會穩定的可行措施。為促進全市融資性擔保行業快速健康發展,提出如下對策建議:
1、理順銀保關系,促進良性互動。目前的銀保合作中,擔保公司處于弱勢、被動地位,而從長遠看,銀行業與擔保業應該成為協調發展的利益共同體。建議在政府相關部門的主導下,金融機構要加快中小企業信貸機制建設,通過制度安排和業務創新,在風險分擔、放大倍數和業務拓展上積極與擔保機構開展合作,開辟銀保合作的新渠道,以實現銀保雙方合作共贏。
2、引進專業人才,擴大業務種類。融資性擔保機構應加強專業人才的引進或培養,配備或聘請經濟、金融、法律、技術等方面具有相關資格的專業人才,增強擔保機構的服務能力。借鑒發達地區的先進做法,根據市場需求,積極推出新的業務品種,嘗試為創業貸款、科技開發貸款和技術改造等中長期貸款提供擔保服務。拓展中小企業商業承兌匯票擔保、信用證擔保等多種業務,滿足多樣化的資金需求。
3、加強監督管理,規范經營行為。一是相關主管部門進一步建立健全融資性擔保公司信息資料收集、整理、統計分析制度,對經營及風險狀況進行持續監測,及時發現和查處擔保機構的違法經營行為,如注冊資本不實、抽逃資本金等問題。二是成立擔保行業協會,制定擔保行業自律規范,確立行業準則和規章,以約束擔保公司的經營行為,確保擔保公司規;、規范化發展。三是完善對擔保機構的資信評級制度,促進擔保公司加強和改善管理。
4、加強政策扶持,推動行業發展。一是建立資本金補充機制。在擔保公司經營能力不足、自身積累沒有保障的情況下,各級政府宜每年安排資金注入,通過財政資金的杠桿作用撬動更大規模的民營資金,進一步擴充資本金規模,提高擔保實力。二是建立風險補償機制。積極向上爭取資金,設立市級專項風險補償基金,在綜合考核中小企業信用擔保企業數量和擔保金額的基礎上,對擔保機構進行獎勵補償。三是建立風險分擔機制。組建信用再擔保體系,對擔保機構開展一般再擔保和強制再擔保業務,以及通過分保、聯保等多種形式,有效分散擔保風險。
5、擴大社會宣傳,營造良好環境。通過擴大社會宣傳,提高銀行、企業及社會各界對擔保機構的認知度,努力改善擔保機構的外部運行環境。政府及有關部門要加快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建立企業信用信息網,向社會公開曝光逃廢債企業名單,各有關部門要聯手采取多種措施加大對逃廢債企業的打擊力度,維護社會信用環境。相關部門應加強協調聯動,優化行政服務環境,對擔保機構辦理財產評估、登記、過戶、處置等手續提供優惠和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