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產業是指為社會公眾提供文化、娛樂產品和服務的活動,以及與這些活動有關聯的活動的集合。近年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文化產業發展,在“工業強市、招商引資”戰略的帶動下,我市文化產業得到了較快發展。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加快發展文化產業,這是提升我市文化產業層次,繁榮我市文化市場的難得機遇。要積極推進文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大公益性文化支出投入力度,加快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使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得到明顯提高。
一、文化產業發展的基本情況
在市委宣傳部和市統計局的共同努力下,我市對去年和今年上半年文化產業發展情況進行了全面調查。2010年底,我市共有文化產業單位1830個,從業人員25356人。在文化產業單位中,文化制造業企業338個,文化批發零售業企業437個,其他文化服務業企業881個,文化行政事業單位172個(含鄉鎮文化站),民間非營利性組織和其他單位2個(大部分單位沒有數據)。在文化及相關產業80個小類行業中,目前我市只有54行業有調查數據,部分行業因為綜合經營無法區分,部分行業目前仍是空白(主要是新聞出版業)。2010年,我市文化產業實現增加值17.64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的1.7%,占比同比提高了近0.3個百分點。在文化產業增加值中,文化制造業實現9.54億元,占54.1%;批發零售業實現1.28億元,占7.3%;其他文化服務業實現6.82億元,占38.7%。在全省文化發展績效綜合考核中,我市處于全省末位。
在文化產業快速發展的同時,各級政府也高度重視文化事業的發展,不斷加大對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得到進一步加強!笆晃濉逼陂g,市財政投資1.3億元建成2.69萬平方米的宿遷市文化藝術中心,實現了宿遷市沒有市級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零的突破。沭陽縣投資9000萬元,新建了1.61萬平方米含博物館、圖書館、演藝中心的文化藝術中心。泗陽縣新建了面積9000平方米含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的廣文中心。全市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得到進一步加強,總建筑面積已達到8.09萬平方米。農家書屋建設實現全覆蓋。
二、文化產業發展的主要特點
(一)文化制造業占比較高。據2010年文化產業統計資料顯示,我市的文化產業發展以文化制造業為主。一是增加值占比高。2010年,我市文化產業實現增加值17.64億元,其中文化制造業實現9.54億元,占文化產業增加值近六成。二是從業人員占比高。2010年底,我市文化制造業有從業人員16817人,占文化產業全部從業人員的66.3%。三是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占比高。2010年,我市文化產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45.97億元,其中文化制造業29.45億元,占文化產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的六成多。
(二)行業發展水平差距較大。2010年,在全市文化產業54個行業中,增加值超億元的行業有6個,其中排名一、二、三、四的分別為:玩具制造業2.72億元,工藝美術品制造業2.17億元,文化用品制造業1.77億元,互聯網信息服務1.72億元。增加值5000萬元-1億元有4個,增加值1000-5000萬元有11個,其余均在1000萬元以下。
(三)民營經濟主體地位突出。從全市文化產業投資主體看,民營企業已廣泛滲透到文化產業的各個領域,發展較快、總量較大。2010年底,我市文化企業單位 1656個,扣除市縣(區)新華書店、日報社、電信公司、移動公司、聯通公司、廣播網絡公司等國有控股企業外,私人控股企業已達到 1624個,占全市文化企業總數的98.1 %。2010年,民營經濟創造的文化產業增加值已占全市的87.5%。文化產業不斷發展,社會資本起到了重要作用,已成為我市文化產業發展的主力軍。
三、文化產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我市的文化產業發展勢頭較好,但由于經濟基礎薄弱,文化產業的總量、文化產業的投入、文化服務和消費方面在全省的占比都很小,與全省總體水平相比還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現在:
(一)文化產業GDP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偏低。2010年,我市的文化產業增加值達到17.64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的1.7%,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2個百分點,同比提高了近0.3個百分點。文化產業增加值占全省文化產業增加值的1.5%,分別比徐州、鹽城、淮安、連云港低3.9個、1.9個、0.9個和0.1個百分點。目前,我市已明確“十二五”期間文化產業的發展目標,2012年我市文化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要達到3.2%;2015年要達到5%。以此目標推算,我市“十二五”期間文化產業發展的任務非常繁重,必須采取強有力的措施加以推進。
(二)文化服務業發展水平不高。2010年,我市文化服務業(含批發零售業)實現增加值8.1億元,占服務業增加值的2.3%,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1個百分點。其中文化批發零售業實現1.28億元,占服務業增加值的0.4%,低于全省平均水平0.1個百分點;其他文化服務業實現6.82億元,占服務業增加值的1.9%,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0個百分點。從我市文化產業發展的總體情況看,文化服務業單位多、增加值占比低。2010年底,全市有文化服務業單位1055個,占全市文化產業單位的57.7%;文化服務業實現增加值6.82億元,占全市文化產業增加值的38.7%。
(三)文化企業規?傮w偏小。2010年,我市規模以上文化制造業企業(年主營業業務收入500萬元以上)76個,占文化制造業企業總量的22.5%。其中年主營業務收入500-1000萬元企業13個,1000-2000萬元企業18個,2000-3000萬元企業19個,3000-4000萬元企業9個,4000-5000萬元企業7個,5000-10000萬元企業6個,超億元企業4個。限上文化批發零售企業(年主營業業務收入500萬元以上)只有9個,占文化批發零售企業總量的2.1 %。其中年主營業收入500-1000萬元企業1個,1000-5000萬元企業4個,5000-10000萬元企業4個。其他文化服務業企業881個,年主營業務收入超500萬元的企業21個,占其他文化服務業企業的2.4%。其中,年主營業務收入500-1000萬元企業6個,1000-5000萬元企業11個,5000-10000萬元企業2個,超億元企業2個?傮w上看,我市文化企業大型或特大型企業很少,企業規模普遍偏小。
(四)文化演藝業發展水平較低。演藝業是文化產業的傳統產業,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多年來一直承擔著公益性文藝演出活動。近年來,文化體制改革不斷推進,專業性演出場館已由國有變成私有。由于人們消費觀念的轉變和新的消費業態的出現,原有的演出方式已經不能滿足人們文化消費的需要,專業性演出場館逐漸失去市場,由于經營困難,基本上改變了原來的經營方式。文藝演出團體除財政撥款外,經營性演出收入也很少。據統計,2010年,我市沒有一個法人單位的演出場館;全市有法人演出團體6個,經營收入227.34萬元,主要是宿遷市歌舞團和沭陽縣歌舞二團的經營收入,其他演出團體主要靠財政撥款。全市文化演藝業的營業收入,只占其他文化服務業(不含批發零售業)總營業收入的0.2%。
(五)公共文化服務供給不足。文化服務指標是文化產業績效考核指標之一,在文化產業績效考核中權重占30%。包括百萬人擁有公共文化機構數、人均擁有公共圖書館藏量、萬人擁有公共文化設施面積、有線電視數字化率、農家書屋村級普及率和有線電視入戶率等六個指標,這六個指標在文化服務指標中比重相同。近年來,在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下,我市公共文化服務供給進一步提高,但與全省平均水平相比、與其他兄弟市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2010年,我市人均文化服務指數在全省排名末位,主要表現在人均公共圖書館藏量和萬人擁有公共文化設施面積偏低。2010年我市人均擁有公共圖書館藏書量近0.15冊,萬人擁有公共文化設施面積354.35平方米,分別是全省平均水平的26.8%和59.0%。
三、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幾點建議
(一)掌握文化產業發展現狀,制定文化產業發展規劃。
制定文化產業發展規劃是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的前提和保證。宣傳文化部門及文化產業相關部門要認真研究國家統計局制定的《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掌握這些行業的特點、規律及發展趨勢。要以這次文化產業全面調查為契機,掌握我市文化產業發展的規模、水平和結構,分析我市文化產業發展的優勢和存在的不足,認真思考我市文化產業發展的方向。要將短期目標和長遠規劃結合起來,結合我市“十二五”文化產業發展規劃和2011年發展目標,明確工作重點,細化工作任務,制定工作措施,推進我市文化產業快速發展。
(二)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實施重大項目帶動戰略。要將文化產業的招商引資工作納入全市招商引資總體計劃中,一起推進,一起考核。要圍繞我市“十二五”文化產業發展規劃和2011年文化產業發展目標,明確文化產業招商的重點和方向,充分調動社會各方面的力量,通過重大項目的推動和優惠政策的扶持,加快建設一批具有重大示范效應和產業拉動作用的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和文化企業,大力發展關聯度高、發展前景好的旅游業、文化藝術業和文化創意產業,拉動相關服務業和制造業的發展,加快傳統文化產業升級改造,努力提高我市文化產業發展的總量和速度。
(三)加快演藝業與旅游業的對接,將文化資源轉變為經濟資源。我市有著豐厚的文化底蘊和深厚的群眾文藝基礎,演出資源較為豐富,有泗州戲、淮海戲、柳琴戲等地方戲曲劇種,有蘇北大鼓、蘇北琴書等地方曲藝,有地方鑼鼓、龍舞、高蹺等民間文藝表演,還有一定數量的專業性演出團體和業余演出團體,這些都是我市演藝業發展的寶貴財富,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此外,我市的旅游資源也很豐富,有較多的國家級、省級、市縣級文物保護景點,有河湖、花木等生態旅游資源,有現代生態農業等豐富的農業旅游資源,還有市博物館、文化名人館等歷史性展館,這些都為我市發展文化旅游業奠定了基礎。建議相關部門要以我市旅游業發展提速和文化產業大發展為契機,借鑒其他地區的發展經驗,將演藝業與旅游業結合起來規劃和開發,加大對靜態的歷史文化資源開發力度,將群眾文藝資源產業化。要創新旅游演藝模式,開發實景、夜間和餐飲演藝等形式,提高演藝產業的吸引力。要降低文化演藝業準入門檻,吸引有實力的企業進入演出行業,加大對旅游演藝業的投入,以高科技手段打造旅游演藝品牌,讓楚文化、水文化、酒文化、生態文化變得生動鮮活,使旅游更具魅力,全力打造具有宿遷特色的文化旅游項目,提升旅游演藝業的影響力和競爭力,促進旅游演藝業可持續發展。
(四)創新文化服務形式,擴大文化消費需求。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城鄉居民收入的增長,消費需求不斷擴大,消費觀點也在不斷更新。在物質需求得到滿足的同時,人們開始追求精神產品的享受,而且消費層次也不斷升級。針對我市目前文化產品層次不高、文化消費設施落后的現狀,要創新文化產品和服務,開發與文化相結合的旅游、休閑等服務性消費設施和活動,加大文化的滲透力度,培育新的消費熱點。要以我市“8210”文化工程建設為重點,加快推動中國水城和運河文化城等項目建設,盡快形成文化產業發展的新增長極。
(五)加大銀行業支持力度,促進文化企業發展壯大。文化產業快速發展,迫切需要銀行業的大力支持。近年來,中央、省、市高度重視文化產業的發展,文化產業已成為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在“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促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市文化產業辦公室要加強同銀行的協調,同銀行簽訂文化產業貸款框架協議。同時,銀行業也要把推動文化產業發展作為一項重要任務,作為拓展業務范圍、培育新的盈利增長點的重要努力方向,大力創新和開發適合我市文化企業特點的信貸產品,積極為文化企業貸款提供幫助和服務,促進文化企業做大做強。
(六)加大人才引進和培訓,為文化產業發展提供人才支撐。人才是加快文化產業發展的關鍵。文化人才有文化專業人才、文化經營管理人才和文化科技創新人才。一是制定文化人才培訓計劃。依托宿遷學院和市職教園區搞好文化人才培訓,既要培養一批熟悉市場經濟規律、懂經營、善管理的文化經營人才,又要辦好文化藝術人才的培養,壯大我市的文化藝術人才隊伍。同時要充分利用好上級部門舉辦的專業培訓機會,選拔人才參加理論和實踐培訓,切實提高業務能力和水平。二是引進文化高端人才。要重視文化創意、研發、管理等高端人才的引進,提高文化企業的創新能力和管理能力,增強文化企業和文化產品的影響力和競爭力,加快推進我市的文化制造、文化貿易和其他文化服務業的發展。
(七)研究文化產業發展政策,搞好文化產業服務工作。制定文化產業政策,是發展文化產業的重要措施之一。要積極開展文化產業的研究,以文化產業政策推動文化產業發展。一是爭取文化產業項目引導資金。要廣泛宣傳發動,拓寬項目來源,加強申報材料編寫工作的業務指導和組織協調,積極向上爭取我市文化產業發展引導資金。同時市、縣財政也要設立文化產業引導資金,加大對文化產業項目的扶持力度。二是做好“動漫”企業的申報工作。加強申報工作業務指導,積極同上級部門做好協調工作,力爭把我市符合條件的“動漫”企業和“動漫”作品申報上去,真正使“動漫”企業享受到優惠政策和資金扶持,推動我市“動漫”產業快速發展。三是搞好稅收優惠政策的落實工作。財政、稅務部門要根據相關政策規定,確保我市文化企業稅收優惠政策真正落實到位。
(八)堅持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促進文化產業全面發展。文化產業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繁榮和發展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載體,是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徑。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方向,在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的同時,正確處理好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之間的關系,保證文化產業健康、穩定地發展。一方面要加大公共財政對公益性文化服務支出的投入;另一方面通過引進市場機制解放文化生產力,促進文化資源優化配置、力爭多出優秀作品,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一個地區文化產業發展成果的評價最終要通過文化產業績效綜合考核指標來體現。文化產業績效考核包括文化發展、政府投入、文化服務和文化消費等四個領域15個指標,既有文化產業增加值等發展指標,也有人均擁有公共圖書館藏書量等公共文化服務指標,還有人均文化體育和傳媒經費支出等政府投入指標和城鄉居民文化娛樂消費支出占比指標。因此,建議在大力提升文化產業經濟效益的同時,要更加注重文化的公共服務功能,加大財政的投入力度。要采取更加有力的舉措,全面推動我市文化產業發展,努力提升我市文化產業發展的整體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