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中小企業受融資難、用工難及要素價格上漲等多重因素擠壓,發展環境嚴峻,引起了各級政府的高度關注。為了解全市中小企業當前的生產經營狀況及面臨的主要困難,以及對政府的建議和企盼等,宿遷調查隊聯合人民銀行宿遷支行,對本市中小企業進行了專題調查。
一、企業生產經營狀況較好
本次調查在食品、紡織、木材加工、化工和建材5個行業中的85家企業中開展。其中,食品企業18家,紡織服裝企業21家,木材加工企業11家,化工企業12家,建材企業23家,分別占調查企業總數的21.2%、24.7%、12.9%、14.1%和27.1%。
1、主要指標增速較快,生產經營狀況良好。被調查企業前三季度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2.80億元,同比增長16.8%;實現利潤總額2.32億元,同比增長21.9%;實現產品出口額8846萬美元,同比增長7.7%。29.4%的被調查企業認為當前的生產經營狀況很好,41.2%的企業認為較好,29.4%的企業認為狀況一般,沒有企業認為當前的生產經營狀況較差。與年初相比,15.3%的企業認為生產經營狀況有明顯好轉,38.8%的企業認為有所好轉,41.2%的企業認為與年初狀況差不多,僅有4.7%的企業認為狀況比年初差。與上年同期相比,認為有明顯好轉、有所好轉、狀況差不多及較差的分別占調查企業總數的21.2%、29.4%、43.5%和5.9%。
2、企業訂單穩定,來源以國內為主。被調查企業中,34.2%的企業反映目前產品訂單情況很好,37.6%的企業訂單較好,反映當前企業訂單情況一般和較差的分別占24.7%和3.5%。與年初相比,訂單量有大幅增加的占被調查企業數的11.8%,有所增加的占50.6%,持平的占28.2%,只有9.4%的企業反映有所減少。與上年同期相比,訂單量大幅增加的占被調查企業數的17.6%,有所增加的占43.5%,持平的占21.2%,有16.5%的企業反映有所減少,只有1家企業反映大幅度減少。企業新增訂單絕大多數來自國內!笆ブZ金屬裝飾”、“外婆橋食品”等53家企業新增訂單全部來自國內,“泓胤實業”等企業部分訂單來自國外。
3、原材料供應正常,產品銷售狀況良好。被調查企業中,反映原材料和能源供應充足的11家,供應正常的61家,供應略顯緊張的13家,分別占調查企業總數的12.9%、71.8%和15.3%。企業普遍認為產品銷售狀況較好,調查企業工業產品產銷率達到95%。30家企業反映當前主要產品價格上漲在10%以上,占被調查企業總數的35.3%。其中“匯味食品”生產的餅干當前價格同比提高50%,比年初提高了30%!敖K東佳木業”生產的實木地板基材價格同比提高了25%,比年初提高15%。主要產品價格上漲在5%-10%之間的企業19家,占22.4%。
4、用工需求基本滿足,設備利用率較高。被調查企業現有從業人員1.2萬人,其中,管理人員984人,專業技術人員992人,一線工人10028人。69家被調查企業反映當前企業用工基本能滿足生產經營需要,占被調查企業總量的八成以上。16家企業反映存在用工缺口,用工短缺854人。其中管理人員缺22人,技術人員短缺50人,一線工人缺782人。受訂單充足、用工需求基本滿足等利好因素影響,當前企業生產設備綜合利用率較高。其中設備利用率達90%及以上的企業30家,占被調查企業總數的35.3%;介于80%—90%之間的企業27家,占31.7%;在70%—80%之間的企業23家,占27.0%;設備利用率在70%以下的企業5家,僅占調查企業總數的6%。
二、企業仍面臨較多的困難和問題
在制約企業加快發展的最主要因素方面,35家企業認為是資金短缺、融資難,16家企業認為是原材料價格大幅上漲,分別占調查企業總數的41.2%和18.8%。一些企業反映當前還存在人民幣升值、職工流動性較大、運輸成本高企、貨款拖欠嚴重及轉型升級困難等方面的問題。
1、融資難題很難緩解,企業流動資金緊張。被調查的85家企業中,60家企業反映現階段存在資金缺口,占調查企業總數的76.6%,缺口金額達1.55億元。在缺口資金的計劃用途方面,53家企業表示用于流動資金周轉,占資金短缺企業總數的88.3%。僅少量企業表示用于固定資產投資、技改項目及新上項目等。在缺口資金的解決途徑上,4家企業計劃通過民間借貸,53家企業計劃通過銀行貸款,1家企業計劃引入合作資金,2家企業計劃通過內部職工融資解決,分別占資金短缺企業總數的6.7%、88.3%、1.7%和3.3%。企業融資渠道狹窄、對銀行依賴性太強與當前銀行等金融部門能力受限、動力不足的矛盾難以調和。
2、原材料價格上漲快,擠壓企業利潤空間。被調查的85家中小企業中,65家企業反映主要原材料價格出現不同程度上漲,占調查企業數的76.5%。其中,上漲在10%及以上的40家,占被調查企業總數的47.1%。原材料價格上漲對生產經營成本造成了直接影響,進一步擠壓了企業的利潤空間。10家企業反映生產經營成本增加很多,但可以相應地向下游轉移;39家企業反映雖然增加很多,但只能部分向下游轉移;13家企業反映增加很多,無法轉移;22家企業認為變化不大,只有1家企業反映生產經營成本有所減少,分別占調查企業總數的11.8%、45.9%、15.3%、25.8%和1.2%。
3、勞動力成本上漲快,企業生產經營負擔重。被調查企業中,前三季度月平均工資同比上漲在20%及以上的企業9家,占調查企業數的10.6%;37家企業職工平均工資上漲幅度在10%至20%之間,占43.5%;18家企業上漲幅度在5%至10%之間,占21.2%;上漲幅度在5%以下的企業21家,占24.7%。企業普遍反映勞動力成本上漲較快,用工難、用工貴現象并存。被調查企業中,39家企業認為近幾年生產經營負擔呈逐步加重趨勢,占被調查企業總數的45.9%;19家企業認為明顯加重,占22.4%;27家企業認為有所減輕,占31.7%。
4、企業稅費負擔較重,生存環境需進一步改善。關于目前的稅費負擔水平,6家企業表示感覺很重難以承受,35家企業認為較重但可以承受,39家企業認為稅負一般,僅有5家企業認為較輕,分別占調查企業總數的7.1%、41.1%、45.9%和5.9%。在享受政策扶持上,44家被調查企業享受到如稅收優惠、低息或貼息貸款等政策,9家企業享受到政府及相關部門兩項以上的政策扶持,尚有32家企業反映沒有享受到任何扶持政策,占被調查企業數的37.6%。對于當前中小企業生存環境狀況,兩家企業認為很好,21家企業認為較好,53家企業認為環境狀況一般,尚有9家企業認為生存環境較差,分別占調查企業總數的2.4%、24.7%、62.3%和10.6%。
三、推進中小企業加速發展的對策建議
調查中,企業對今后一段時期的企業運行狀況較為樂觀,45家企業預期生產經營狀況將會好轉,占調查企業總數的52.9%。持下滑預期的企業僅占調查企業總數的9.4%。但企業對政府及相關部門進一步優化生產經營環境,貫徹執行扶持政策較為期待。
1、高度關注中小企業發展,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根據最新發布的《中小企業劃型標準規定》,第二次經濟普查時(2008年)宿遷全市有中小型企業8165家。其中,中型企業55家,占全部工業企業數的0.6%,小型企業8110家,占99.3%。中小企業的生存與發展直接關系到全市就業增長、經濟轉型和社會穩定。政府及相關部門應高度關注中小企業,特別是小型、微型企業發展,努力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建議一是減化辦事流程,提高工作效率!疤K微食品”等企業希望相關部門進一步減化工商注冊登記、土地證辦理等行政審批流程,多考慮企業實際困難,提高辦事效率;二是設立小企業綠色通道。開辟小企業辦事專用通道,緩解小企業人手緊、辦事難現狀;三是設立小企業信息反饋中心!笆⒃疵迾I”等企業希望相關部門建立小企業信息反饋機制,將相關信息及時反饋到企業,便于企業統籌安排,節約成本、提高效率。
2、多措并舉緩解融資難題,推動中小企業加快發展。從調查情況看,當前融資難是制約中小企業加快發展的首要因素,由于融資困難,部分中小企業經營陷入困境,甚至有資金鏈斷裂的潛在風險。在當前政策利好的大環境下,被調查企業盼望政府及相關部門,一是大力引進各類金融機構,不斷增強全市金融業發展活力,做大、做強、做優金融市場,提高金融服務整體實力;二是搭建銀企溝通交流平臺。加大銀企融資洽談會的工作力度,分層次、大頻率、多形式促進銀企對接;三是推進融資性服務機構發展。大力發展融資性擔保公司、專業性評估等融資中介服務組織,為中小企業融資提供便利;四是強化對銀行等金融機構監管考核。中央政策中明確提出要加大對小企業融資的定向扶持,政府及相關部門應加大監督考核力度,多措并舉破解中小企業融資難題。
3、積極化解成本上升壓力,引導企業轉型升級。生產成本上升具有剛性特征,一方面要通過加強內部管理化解成本上升壓力,但關鍵還要在產業提檔升級上下功夫。一是引導中小企業加強內部管理,進一步加強采購、生產、銷售、資金運籌等各個環節的成本和費用管理,充分挖掘內部潛力,壓縮成本費用,節省開支。同時注重降低原材料損耗,提高原材料利用率,擴大產品利潤空間;二是引導企業加大技術創新力度,加快實現產品升級換代,通過品牌、技術、開拓新市場等差異化經營策略,提高產品附加值和利潤率,抵消成本上漲帶來的壓力;三是圍繞產業結構調整和轉變發展方式這一主線,積極引導和扶持中小企業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強行業關鍵技術研究開發,推進中小企業轉型升級,增強企業競爭力。
4、完善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打造中小企業服務網絡。大力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創辦各類社會中介服務組織,服務中小企業健康快速發展。一是探索建立中小企業誠信體系建設,建立信用評級、擔保一體化服務體系,推動信用評級機構、擔保機構、金融機構信息共享與合作;二是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業。通過發展現代物流業來降低中小企業物流成本、減少資金占用及降低庫存水平,是一個地區中小企業發展壯大過程中的必然要求。隨著全市交通運輸條件的全面提升,中小企業數量不斷增多,加快現代物流業發展的條件已經成熟;三是建立企業人才服務平臺,為中小企業招工用工、人才引進、人才培訓提供全方位服務,為中小企業加快轉型升級提供智力支持。
用工密集區域的投入,抓好開發園區的相關配套設施建設,特別是要盡快解決公交車少、線路不
科學,沒有大型購物場所,休閑娛樂場所不配套等實際問題,通過改善生活環境,解決好留住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