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我國對大、中、小型企業的界定標準,我市98%以上的企業都屬于中小企業或微型企業。在世界經濟危機和國家經濟政策宏觀調控的大氣候下,宿遷的中小企業也和全國其他同類企業一樣,遇到了貸款難、原材料上漲、用工成本上升、稅費重等制約企業發展的瓶頸。因此,呼吁各級黨委政府要高度重視中小企業面臨的困境,采取積極措施,幫助中小企業破解發展難題,改善發展環境。
一、加大金融創新力度
通過調研,我們發現小型微型企業從銀行貸款十分困難。融資成本高、手續繁瑣、收費環節較多,即使如此,很多小型、微型企業還是貸不到款,實在沒有辦法,只好通過民間高息借款的方式,艱辛地維持企業運轉。這就是當前中小企業的貸款狀況。為了幫助中小企業走出困境,建議黨委政府從三個方面給予扶持:
一是鼓勵中小企業進入資本市場。研究制定推進企業上市的實施意見,對成功上市的企業給予財政獎勵,對企業上市調整財務指標多產生的稅費,地方留成部分全部返還企業,用以補助企業上市所需的相關費用。建議政府有關經濟主管部門和金融部門,要大力氣研究天津股權交易所這個資本市場,充分利用天交所“門檻低、費用低、上市不用排隊,一年內可以多次融資,最快可3個月上市”的特點,研究出臺相關政策,鼓勵、引導我市符合條件的民營企業先借道天交所進行少量融資,滿足發展需求,然后再跳板到主板、深圳中小板、創業板的發展路子。研究出臺對初創小貸公司的財政扶持政策。
二是全力打造“生態”金融。放貸就意味著與風險并存。建議研究出臺《銀行業金融機構支持地方經濟發展考核獎勵實施辦法》和《優化金融生態環境打造金融安全的實施意見》,在鼓勵銀行放貸支持地方經濟發展的同時,全力保證金融部門的利益,徹底消除銀行發放貸款的后顧之憂,努力實現“銀企雙贏”。
三是建立“政銀企”對接平臺。在重視大企業、大項目的同時,對中小企業、微型企業進行摸底排隊,梳理出一批成長性好、科技含量高、發展潛力大的企業,在建立、完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下,實行領導掛鉤企業和聯系金融部門等幫扶制度,每季度聯系、組織、協調市內外銀行金融機構和企業舉辦一次“政銀企對接”會,開展對接活動,幫助銀行選企業,幫助企業選銀行,政府不斷扮演“紅娘”的角色,推動金融機構和企業更加密切的結合,實現多贏。鼓勵銀行積極探索企業專利抵押、以上年度入庫稅收額度對企業進行授信等貸款方式。更重要的是要主動協調銀行減免名目繁多、數額較大的顧問費、手續費等。
二、打造公共服務平臺
一是研究出臺關于推進中小企業、微型企業平穩健康發展的相關政策。通過減免部分地方性涉企收費項目,如防洪基金、綠化費等措施,切實減輕企業負擔。目前的企業技改資金傾向于規模以上企業,中小企業、微型企業根本排不上隊,建議統籌安排技改資金,讓陽光普照到中小企業、微型企業。建立中小企業、微型企業貸款風險補償和融資性擔保風險補償機制。
二是加大軟環境治理力度。少數職能部門仍然存在不作為、亂作為、慢作為的現象,企業為了生存敢怒不敢言,一些本土企業和外來投資企業表示,目前的投資環境十分不利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如果再這樣下去,他們只有選擇到外地發展。建議由市分管領導牽頭,發揮工商聯的“橋梁和紐帶”作用,建立政府與企業的對話平臺,定期召開座談會,現場辦公,為企業解決實際問題。對破壞投資環境的人和事,發現一起查處一起,動真碰硬,決不手軟。
三是擴大人才引進渠道。企業需要的不是夸夸其談、坐而論道的學術型專家教授,而是“實用型”高級人才,建議相關部門要把“實用型”高級人才列入人才引進計劃,安排專項資金或補貼資金,為企業培養、儲備、輸送急需技術人才。對企業的管理人員和技術骨干,符合條件的要及時發給“人才綠卡”,并在各方面給予關心、支持,讓企業引得進、留得住人才。
三、創造和諧用工環境
調研中發現,市骨干企業招工問題已經得到高度重視,一些小型企業和勞動密集型企業確實存在招工困難,特別是外來企業,人生地不熟,招工更是困難。有的企業甚至因招不到人而不敢接定單。因此建議:
一是鼓勵政府相關職能部門根據企業用工需求,不定期地組織企業到勞務輸出量較大的中西部地區集中開展招聘活動。
二是制定用工激勵政策,充分調動社會中介組織等各方服務企業用工的積極性。
三是加大對用工密集區域的投入,抓好開發園區的相關配套設施建設,特別是要盡快解決公交車少、線路不科學,沒有大型購物場所,休閑娛樂場所不配套等實際問題,通過改善生活環境,解決好留住人的問題。